找到相关内容609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小议八

    唯识之接触,方解开胸中弥漫多时的雾障,使人豁然开朗。人的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其中前六就是人的六根缘尘境而形成的虚幻执着,那么第七第六所依之根,它常随四烦恼——我慢,我爱,我见,我疑,它内执取阿赖耶识,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为能藏,能含一切法的种子;所藏,受前七所执取。它无性中无覆无记,它的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继,毫厘不爽。  ...

    心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4954236.html
  • 再说法尘

    出的律仪与不律仪。因有受戒就有戒体,依于戒体及戒的规范,让人显示出有庄严律仪感受的无表色。所谓遍计所执色就是第六的虚妄分别计度之影像色,也就是属独影境。   既然有法处所摄色,应有法处所摄心,但是...亲缘者名为法尘,第六识见分所假名施设者名为法处,所以广义来说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及六无为也可以称为广义的法尘。但一般不把六无为称为法尘,而称法处或名法界之一,因为六无为是第八自体所显示出的心行相分,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1454259.html
  • 佛教的“八”是指什么?

    ,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前五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6、意识:意识是第六,具有...佛法唯识学中的“八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2955528.html
  • 陋室杂谈(六)无明是怎样生起的

    而这个遍计执无明是在分别心之后生出的,是第六思量的结果。这个无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事物名相的分别执着,是谓名相计著相,另一种是对事物事相的分别执着,是谓事相计著相。这即是说,遍计执无明是通过对名相...成妄相。而第二极把被改变了的电流接收过来,就好比末那接受并认可了妄念,这样依他起无明就生成了。  知道了依他起无明产生的过程,遍计执无明就好理解了。上一篇我曾经讲过,第六意识的根就是末那,所以依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0856710.html
  • 佛教八

     前五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中有一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佛教八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44360502.html
  • 怎样修福报才能迅速增长经济收入

    通俗点说,我们都知道付出力气可以获得财富,但很小;付出智慧(世间智慧,指第六的智慧)可以获得财富,就已经很大了;但当我们付出心力(慈悲心、菩提心)后,回报将是不可思议的。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510794688.html
  • 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

    就是八系统中的第七——末那;了别名,就是八系统中的前六种识。第八的功能,就是作为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五乃至第六和第七的基础和依据,没有第八的存在,前七各自为阵,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系统失调而发生紊乱。第七是“我”的这种主观意念的策源地,是认识活动区别主观与客观的根本力量,并代替第八在主观精神和认识中主宰和牵制眼耳鼻舌身和第六的活动。没有第七,前面六的活动就失去了推动和...

    冯学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0039354.html
  •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二讲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二讲   前五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比如,眼根是以眼中的一分净色为体性,就像净醍醐,有这个根才能生眼识,这个根损坏了,就会失明。像这样前五所依的五种根都是净色。而第六所依的意根则是心法。   第七末那叫做“意”,它是生起第六的所依,称为意根。由于第六是依于第七意而起的...

    益西彭措堪布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http://www.fjdh.cn/wumin/2014/03/142208325738.html
  • 略说慈航菩萨的精神

    清清楚楚,前五是向外缘境的,它们是第六最忠实的助手,前五的取舍、进退,完全是第六的指挥。儒家所谓:“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心就是指的第六。可见,儒家只知道第六而已。至于七八二,就完全不知道了。古德开示学人:走路要用心,吃饭要用心,睡觉要用心,行、住、坐、卧要用心。……这个心也还是第六,可见第六识才是造罪作善的主脑:也是成佛作祖的最高指导者。所谓:“动身发语独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4465707.html
  • 佛教唯识学的认知理路

    缘缘者,对能缘心而言是异质的,即不同种的,但它可以为能缘心之相分的增上缘。  众所周知,唯识学有两层唯识义:一是第八(阿赖耶识)心品唯识义,二是第六(意识)心品唯识义。在凡夫位,人的认识活动主要在第六识心品,第八识心品于凡夫位是无记的,是不起认知作用的。转识成智在于先转六(末那)之后方可牵动第八之转依,所以在于所观境的认识上,唯识学的“唯识无境”是以第六为主体而建立的。于第八上讲,...

    黄志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5564495.html